湖里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日期:2006-08-08 10:04 字号: [ ] [ ] [ ]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期间的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按可比口径实现“五个翻番”,即全区生产总值从25.98亿元增至132亿元,年均递增22.1%;工业总产值从54.2亿元增至310亿元,年均递增18%;商贸营业额从22.8亿元增至228亿元,年均递增39.7%;财政总收入由3.18亿元增至21.28亿元,年均递增31. 8%;区级财政收入由2.08亿元增至4.51亿元,年均递增26.6%。 “四大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为0.1 :63.7 :36.2,形成了电子、机械、休闲旅游用品三大工业产业集群,果蔬水产、汽车机电、建材、金属材料四大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江头、凤湖、寨上三个商圈,成为全省最大物流平台。

  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积极争取市里支持,为主做了县后片区、湖边水库片区和全区旧村改造等5个控制性详规。实施濠头、祥店、刘厝、东渡等旧村改造,基本完成了徐厝、江头改造,建设五通、高林等安置小区,全面启动五缘湾、县后片区建设,建成区面积由17.6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3亿元,建成环岛路湖里段、湖里大道等7条主干道和一批市政设施。完成了撤销禾山镇,设立三个街道办事处和13个村委会改设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城区管理体制。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腾笼换凤”、发展“飞地工业”,创新了发展思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市政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等改革。深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社区居委会成员直选,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369个,合同外资5.62亿美元,实际到资4.86亿美元,引进内资64亿元,实现引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增强了发展后劲。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区文明程度和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重大突出贡献单位”称号。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和计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通过了省级教育“双高普九”评估验收,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区和全省双拥工作模范区,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持了安定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达到16395元,年均增长7.6%。社会就业和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五保合一”和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实施“土地换社保”,促进了被征地人员转岗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强了对外来人员服务和管理,建立了特大病救助基金和困难家庭子女助学基金,确保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辖区总体平安和谐,群众对社会治安比较满意,通过省首批平安区达标验收,被评为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和全省普法依法治区先进区、全市落实综治责任制优秀区,五个街道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街道”称号。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保目标基本实现。通过了政府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类功能区标准,建成区100%为Ⅱ类环境噪声达标区;实施了火炬高新技术园区和航空工业区污水截流,辖区内实现生猪禁养;全面完成西海域整治目标;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5%。

  (二)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产品的开发能力偏弱;东部城市化程度不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制造业和人口密集,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压力较大;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人文环境有待提升,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压力仍然较大;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干部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二、“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环境

  (一)机遇

  从国际、国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技术进步和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国内发展有利;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国内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从省、市形势看,我省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阶段,“海峡西岸”正式写入中央文件,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使福建、厦门的 “五缘”优势和“六求”效应更加凸显;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厦门,全市上下已掀起只争朝夕、抢抓机遇的发展热潮,呈现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将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从我区发展条件看,“湖里中心城区”写入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四园二区”[即湖里(同安)工业园、厦门软件园二期、湖里高新技术园、旗山物流园和五缘湾片区、县后片区],特别是五缘湾片区的开发建设,给我区带来了第三次重大发展机遇,对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将起到巨大带动作用;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形成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些都为我区实现“十一五”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二)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高层次管理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高级技工等企业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党政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还不很适应;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征地拆迁、园区建设投入大,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搞建设的新型投融资机制有待完善;城市化改造中引发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失地人员的生活出路、社会保障、素质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等任务艰巨。

  总之,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委关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开发东部、繁荣中部、提升西部,全力构筑现代物流、商务营运、高新技术产研、新兴休闲旅游等四个基地,把湖里建设成为厦门重要中心城区,为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商贸营业额、财政总收入在2003年基础上翻三番。生产总值达350亿元,年均增长21.5%,人均生产总值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工业总产值达 680亿元,年均增长17%;商贸营业额达800亿元,年均增长28.5%;财政总收入达65亿元,年均增长25.5%,其中区级地方级财政收入达15亿元,年均增长27.2 %;三次产业结构为0:55:4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平保持国内领先。

  2.中心城区功能日趋完善。基本实现全面城市化,五年内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集聚辐射能力增强,五年内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引进内资150亿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3.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计生、社区建设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文体事业力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教育、卫生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和城区建设相适应;人口规模适度增长,素质结构得到优化,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

  4.人民生活安康和谐。到2010年,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年均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下;社会安定稳定,保持全省首批平安区创建水平,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

  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巩固Ⅱ类环境噪声达标区,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以上,绿地率达42%以上。

  (三)发展原则

  1.坚持经济持续健康跨越式发展

  坚持抓大片区开发、大产业培育、大商圈构建、大项目引进和建设,把经济总量做大、结构做优、后劲做足,保持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领先优势,较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2.坚持统筹协调发展

  加快推动社会事业的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大东部新区开发和中西部旧城改造,实现区域间的互动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准确把握本区资源特点和优势条件,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产业的素质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4.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构建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大力引进国内外特色、适用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研基地。

  5.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积极弘扬特区发祥地先行先试、敢闯敢冒的精神,以改革促发展、增活力。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的契机,全方位提高开放水平,积极拓展内地和境外的各类资源通道,努力扩大对台交流与合作。

  6.坚持构建和谐社会

  加大失地人员的就业保障力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巩固平安创建成果。

  四、经济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以特色功能片区为平台,以龙头产业项目和财政性投融资项目为两个抓手,加快建成“四大基地”,构筑江头、凤湖、寨上、枋湖四大商圈,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一)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高度集群化、延伸产业链、争创名优新特产品来扩大规模、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大力培育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性和低污染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形成“三个百亿产业”,即双百亿电子信息产业、百亿机械产业和百亿光电软件新兴产业。

  1.加快构筑高新技术研发和创业基地。建成湖里高新技术园,完成厦门软件园二期的招商运营,加快建成电子信息、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海洋科技、环保科技等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加强与火炬高新区的对接,建立面向闽西南城市圈的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入区孵化创业,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输送产业新生力量。

  2.努力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湖里(同安)工业园,发展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与市属大企业的协作,配套产品和服务,完善产业链;在比较成本、营销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积极营造本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3.继续推动“腾笼换凤”和产业升级。转移传统制造业,腾出更多的岛内空间用来发展高端产业,加快本岛产业转移、升级步伐,推进湖里老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现有厂房资源,实施搬迁企业用地、厂房的设计改造,争取扶持政策,提升功能业态;向岛外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促进形成企业的营运中心留在岛内、制造环节在岛外布局的发展格局。

  (二)打造商贸物流房地产支柱产业

  1.着力提升物流业。依托东渡港、航空港,借助“区港联动”政策优势,在疏港路沿线配套发展本区现代物流业,与市级物流园区错位发展、协作互补,建设旗山物流园。重点发展物流楼宇,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临港服务业,形成以临港物流为主,中高端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及快件物流全方位发展的综合物流业。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大力引进世界著名物流企业,扩展现代物流规模。

  2.积极壮大商贸业。建设繁荣江头新商贸中心和凤湖、寨上、枋湖商贸圈,发展果蔬水产、建材家居、电子通讯、汽车和文化产品专业市场,拓展改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建立一批特色商品展示和交易中心。拓展江头商贸中心,形成美食、百货批发、家装精品、电子通讯特色街;发挥闽南古镇和翔鹭国际大酒店的带动效应,壮大寨上商圈;引导汽车交易市场、海天路特色街和湖里大道商业网点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凤湖商圈;发挥地处交通要道、工业区转型和居住区密集的有利条件,培育枋湖商贸圈。积极发展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大型购物中心和超市、品牌商店和专业商店、连锁经营的社区便民商店四个层次的商贸流通市场。

  3.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继续大力培育房地产支柱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积极促进财政增收。加大征地拆迁力度,腾出发展用地。以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为契机,吸引国内外知名开发商,加强高档写字楼宇、高尚居住社区和现代商务、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鼓励与房地产业相关联的建筑、装修、建材、展示行业集群发展。

  (三)发展商务旅游知识服务新兴产业

  1.构建商务营运基地。整合和盘活现有楼宇资源,建成金山财富商务广场和五缘湾营运中心,在县后片区、湖里老工业区、五缘湾片区等,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重点发展区域性企业集团的营运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

  2.推进知识服务业发展。围绕高端产业及其人才的发展需求,制定政策,营造环境,鼓励咨询、设计、评估、律师、会计、市场调查、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大发展,规划、扶持知识服务业楼宇经济,提升知识型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

  3.培育休闲度假旅游业。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充分利用本区拥有湖、海、湾和湿地、温泉、海滩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在五缘湾、湖边水库、环岛路沿线和仙岳山一带,精心策划“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所对应的旅游设施,力争建设10家以上的四星、五星级酒店,建成国际游艇码头,打造水上运动与休闲基地,发展漆线雕、石雕、油画等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深度挖掘人文历史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湖里旅游与闽南地区旅游的融合,与厦金旅游的对接。

  五、城区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中心城区的标准,大力推进城区的形态、功能、文化开发,加速全面城市化,打造门户通道和形象窗口,提升城区人文底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区。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

  按照中心城区标准,修订和完善各片区规划,推动五通高林、枋湖、高殿、东渡等片区的规划和策划。加强进出本岛门户通道、主要交通节点和重点旅游场所的景观和形象设计,展示厦门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风采。优先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

  1.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全力做好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保障,推进成功大道等主干道建设,形成“一环三横七纵”的城区道路框架,促进建成翔安海底隧道和高崎公铁大桥。积极协调水、电、燃气、公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配合做好高压线下地缆化。结合片区开发和社区建设,完善交通次干道和支路网络。加强便民、利民、惠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清洁楼、公厕、停车场、集贸市场等的规划建设,推进忠仑、仙岳山等公园建设。

  2.加快东部新区开发和城市化改造。重点打造五缘湾片区,使之成为厦门新客厅、闽南新商埠、海峡西岸新明珠,实施县后片区、湖边水库片区的开发,稳步推进五通高林片区及其环岛路沿线的开发。采取就地改造、就地安置,整体搬迁、异地安置和货币化安置等模式,先行启动安置房建设,力争三年内全面实施、五年内基本完成成片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战略空间。完善江头商贸中心建设,加快湖里老工业区、枋湖行政中心区等片区的建设和改造,适时推进高殿片区改造。

  3.全面优化人居环境。充分融合地形地貌特征和历史文化背景,推动自然和谐、格调鲜明的成片开发区和生态、节能、环保的中高档房地产项目建设,营造一批风格高雅的特色街区,建设一批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建筑群,设计一批艺术精湛的城雕小品,开发若干个性鲜明的文化主题公园,打造舒适温馨、功能齐备、服务优良的花园人居社区。

  (三)坚持高水平经营管理

  1.全面实现城区管理的一体化。到2006年底前基本完成集体资产改制,到2008年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公共财政投入体系,基本解决失地人员的就业问题,建立和完善失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促使村改居居民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融入城市工作生活,实现“居住社区化、就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福利社保化”。

  2.提高城区综合管理水平。深化城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设施建设的市场运作机制,理顺园林绿化、市容卫生、城建监管和城市执法等方面的机制。加强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维护,注重运用智能化、信息化先进管理技术,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依托社区组织,实行以居住地为主、居住地和户籍地共同管理的制度,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和归属感的城区生活氛围。努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维权等实际问题,实行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

  4.加大城区经营力度。把城区经营理念贯穿到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掘和整合城区形象资源,突出展现中心城区发展实力、文明程度、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提高城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投资和优秀人才,推动房地产、旅游、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对城区各类资源进行资本化运作和管理,引导产业和空间的优化整合,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六、社会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安定稳定,提高教育水平,丰富文化娱乐,提升健康活力,加大民主参与,维持和谐有序,塑造精神文明,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

  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良好的社会保障。

  1.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型科技和知识服务企业,拓展就业渠道和岗位。完善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建立起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劳动就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加快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开展特色培训、对口培训、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推进失地人员和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切实保障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特大病救助、就学扶助和慈善基金,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扩充老年活动场所,增加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设施。

  (二)教育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办学规模满足需要、办学质量不断跃升,努力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力争跨入省教育强区行列。

  1.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条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办园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幼儿园建设工程,提供充分、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完善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加快原农村学校的整合和改造,创建达标校、示范校、特色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内涵和品质的提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住创建等级高中达标学校的良机,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指导和规范管理,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2.推进教育体制创新。推进教育思想观念创新,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观。推动办学模式创新,加快多元化投资办学格局的形成。推进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着力构建教育工作科学决策机制、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与管理机制、学校目标管理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管理效能的提升。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依托学校、企业、社区教育资源,创建学习型组织,完善社区教育网络,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努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成年人教育,促进文化素质提升和劳动技能转型;坚持以促进就业为主导,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把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到老年教育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医疗卫生

  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改善辖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突出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发展方向,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性和可及性,建立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使95%以上的居民步行10-15分钟即可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2.建立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推进湖里医院二期及中医院、金山医院建设,积极引进医疗学科的带头人及高级人才。建立覆盖全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完善公共卫生监控预警体系。以区疾病控制中心为主体,街道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形成区、街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和上下联动执法机制,加大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传染病预防和治疗。

  (四)文化体育

  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体质为出发点,着力增强公共文体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文体事业的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文体产业,实现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区,三个街道进入全国先进体育社区行列。

  1.加强文体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以东部开发为契机,积极争取标志性文体设施项目落户我区;以创建文化先进区和体育先进社区为龙头,强化区、街、社区三级文体设施网络建设,做强区级文体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做大社区文体活动场所,推动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构筑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体活动圈”。广开投资渠道,推进公益性文体事业和经营性文体设施建设。

  2.繁荣文体事业。以文体阵地网络、队伍网络和服务网络建设为基础,推动群众性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积极引进高雅新颖的文体活动形式,举办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和体育赛事,提高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文化品位。实施精品战略,着力引进文化体育事业的带头人,培育特色文体团队,建立稳定的区级文艺创作和群众性表演团体,加强文体后备人才的培养,打造优势文化体育品牌,扩大我区文体事业的影响力。

  3.大力扶持发展文体产业。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规划”的方针,引导和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努力促进文体消费市场的繁荣活跃。以乌石浦油画村、国家乒乓球南方训练基地为示范,加快文体产业发展步伐,扶持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温泉养生、动漫等新兴行业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五)社区建设

  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社区建设示范水平,确保我区社区建设位居全国先进行列,为构筑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规划,采取政府投入、社会集资、有关方面共驻共建的方式,实现社区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面积全面达标,完善社区其他公共设施建设。

  2.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加大政府倡导,扩大社会参与,探索市场运作,努力构建涵盖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弱势群体救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康复、再就业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安全防范、志愿服务等体系,实现居民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

  3.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建立向社区下派工作的把关机制,健全社区建设考核和评议机制,逐步推进社区居委会成员直选,推行社区事务听证制度,开辟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区管理新途径,实现社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六)安全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创建活动,顺畅利益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探索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强社区防控体系建设,巩固和提升平安创建成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预警机制,全面提高处理自然灾害、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巩固省级双拥模范区创建水平。

  (七)民主法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化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重大事项决定、民主选举、人事任免和依法监督等职权,大力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维护基层群众的政务知情权和涉及切身利益事项的参与权,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发扬基层民主。推进依法治区进程,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和检法机关公正司法能力,提升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水平;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培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依法履行档案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机关、街道和社区档案建设。

  (八)精神文明

  深入开展“做文明市民、当文明家庭、树文明‘窗口’、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区”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形成和睦相助、友爱向善、扶残助弱、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开展文明城区创建,着力完善文明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特别是农城化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治意识,巩固和深化文明创建成果。

  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城区建设和管理为手段、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营造有利于本区人口总量控制、素质提升、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人口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高层次人才引进,调控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完善科普体系、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人口总体素质;通过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推动群众婚育观念转变,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在全区范围内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快东部污水厂及污水处理管网先行建设,实施湖边水库污水截流及综合整治工程,促使五缘湾内湖整治达到二级海水水质标准。采用新技术减少噪音,降低烟尘、尾气和废气的排放,提高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逐步引入绿色GDP评价体系,强化环境污染监控和惩治力度。

  (三)生态建设

  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区发展的战略资源,始终贯穿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努力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和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园林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建设,全面完成山地公园建设,形成“一环、两片、一轴”的辖区绿地系统。

  (四)资源节约

  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活动,鼓励使用节能降耗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集中收储和成片开发土地资源,加强空置厂房的改造和利用,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招商引资机制;强化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五)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置。

  八、改革开放

  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创湖里发展的新优势。

  (一)深化体制改革

  1.加快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政府的信息发布、投资导向、行政执法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强化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综合预算管理;推行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强化成本效益核算,加强反腐倡廉防控体系建设。

  2.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鼓励经营性事业单位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建立和完善其他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发挥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在政策性投资方面的作用。

  3.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努力培育各类商品和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支持非公有制资本参与旧村改造、园区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4.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围绕公共职权内的目标、任务,建立政府及其部门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投资信息发布,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步伐,推行业主、方案、融资、工程招标。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合理划分区、街事权、财权,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

  (二)创新开放模式

  1.拓展招商引资方式。围绕各片区的规划定位,开展定向招商;着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前来设立运营中心和研发机构,进入现代服务业和公用服务业领域;用好各类引资平台,完善招商网络建设;强化产业群、产业链招商,推行专业化代理招商、契约式有偿招商。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控制资源型、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资源,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发展贸易促进型投资。

  (三)加强区域协作

  1.构建合作共赢格局。加强与“两港两区”的协商合作,建立、完善税收分享和转移支付机制。构筑支持城市圈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营销网络平台、融资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人才引进和培训服务平台。

  2.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厦门中心城区的主导作用,引领闽西南城市圈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中长期协作效益的最大化。探索区内外产业分工和协作的模式,鼓励本区企业赴周边区域建立生产基地和延伸产业链,优先与友好县区发展合作关系。

  (四)扩大台港澳侨的交流与合作

  发挥“五缘”优势,积极引进台湾的企业营运中心、研发机构和知识型中介组织,承接软件、动漫及其他创意产业的转移;积极支持高崎闽台国家级中心渔港、中埔台湾水果集散中心、亚植所闽台花卉中心、海峡西岸旅游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使我区成为台资企业集聚地、两岸农副产品集散地、旅游双向对接地。按照CEPA协议,密切与港澳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以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计划为契机,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及其社团的作用,开展招商和项目合作。

  九、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在县后片区、湖里老工业区、五缘湾片区布局,与火炬园区共同构建具有高度集聚、辐射功能的高新技术产研和商务营运基地;依托市级海空港物流园区,在疏港路沿线的东渡片区、湖里大道西段以及高殿片区等地建设物流基地和临港服务区;以五缘湾、湖边水库、环岛路沿线为载体,构建休闲旅游基地;促使江头商圈成为厦门的中心商贸区。

  (二)街道发展导向

  湖里街道:借助海空港、厦门现代物流园和火炬高新区辐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物流楼宇经济,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和临港型服务业。推动湖里老工业区改造升级,打造凤湖商贸圈,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提升餐饮、娱乐、居住品质,提高教育、卫生、公园绿化、城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水平。

  殿前街道:发挥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发展生活资料物流配送和中高档商品批发市场。提升和发展消费类专业市场,打造寨上商贸圈,建设旗山物流园,建成闽台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逐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改善门户形象。

  江头街道:加快城中村改造,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文化、美食、娱乐、房地产及其他生活服务业的档次和品位,推动文化艺术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的形成,突显本岛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成为商贸中心。

  禾山街道:发挥后发优势,打造高端产业的聚集平台,建设新的行政中心区。加大成片开发力度,全面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研、休闲旅游、商务营运基地建设,培育枋湖商贸圈,塑造城区建设精品;积极发展高品质的教育、文体、卫生事业,营造优越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金山街道:发挥后发优势,争取成为高级商务的聚集地、休闲旅游的集散地、对台旅游的对接地、新兴产业的承接地。全面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动片区的规划、策划和城区的形象设计,逐步推进成片开发。

  (三)特色功能片区

  商贸类片区

  1.江头片区——商贸中心

  制造、研发类片区

  2.县后片区(含湖里高新技术园)——高新技术产研基地

  3.火炬片区(含火炬高新区)——市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及其配套服务区

  4.凤湖片区(含湖里老工业区、凤湖商圈)——综合型都市产业区及其配套服务区

  5.湖里(同安)工业园——先进制造业聚集区

  物流和临港服务类片区

  6.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含东渡港、保税区、航空港、航空工业城、航空物流园)——市属物流园区

  7.高殿片区(含寨上商圈)——生活资料展示和配送物流区

  8.东渡片区——临港服务区

  商务、旅游类片区

  9.五缘湾片区(含五缘湾营运中心)——旅游和商务集中区

  10.湖边水库片区——商务、休闲旅游区

  11.五通及环岛路沿线——滨海旅游带

  其他类片区

  12.枋湖片区(含枋湖商圈)——行政中心及商业居住区

  13.五通高林片区(含厦门软件园二期)——商住和新兴产业区

  14.后埔金山片区——居住区

  (四)公共服务设施和龙头产业项目规划布局(附图二)

  (五)城市化改造规划布局(附图三)

  十、保障措施

  为顺利实现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切实抓好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运用客观规律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抓好重大决策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凝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力,强化决策、执行、监督的协调机制,加大执行落实的力度。

  正确处理发展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把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到年度的工作计划中,通过战术目标的突破和过程控制方法实现战略意图;加强战略领导层面与执行操作层面的互动反馈,把调查研究与具体任务、难题结合起来,在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贯穿运用系统管理、知识整合、价值调控的技术方法。

  (二)人才保障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提供良好的事业成长平台和发展机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创造良好的生活保障机制和工作条件,着力解决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层次管理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三支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速全社会知识储备、创新和传播,鼓励知识、信息、人才的交流;建立客观准确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健全科学合理、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改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

  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能决策、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党政人才队伍,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和勤政廉政水平,不断增强引领发展、推动落实、维护稳定、依法办事四种本领。大量引进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和战略型人才。完善目标管理,建立以实绩和能力为主的评价、激励体系,营造想干事、能干事的环境,鼓励当先锋、担重任、克难题,奖励和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及时发现潜在人才。

  (三)技术支持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推进以“四大基地”、“四大商圈”建设为平台的成果转化体系,扶持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中介服务创新体系。实施产业链延伸配套工程、新兴产业创新示范工程、高新技术产研基地二次创业工程、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平安社区示范工程和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协同工程等。

  (四)资金筹措

  发挥财政投融资的杠杆和综合平衡作用。采取投资—盘活—再投资的滚动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公共投资的决策、监管、评价、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开发改造,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政府采取财政贴息、土地补偿、捆绑投资组合、收益包干等扶持、保护政策。坚持“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综合平衡”的资金筹措原则,把项目资金的微观平衡与片区成本效益的宏观平衡统筹结合起来,把项目盈利、税收收入、土地收益、人民福利统筹结合起来,致力于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无偿投入的传统做法,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商会投资、企业基金、银行资金;加强土地资源的经营和管理,通过公共服务设施投资营造投资环境,获取最大化的土地增值收益;探索采用信托凭证或采取入股方式吸引征地拆迁资金和其他资金投入通用厂房、集体公寓、商贸服务设施等经营性项目建设;凭借政府信用,多渠道积极争取各类补助、扶持资金和优惠贷款资金。

  (五)规划实施

  本规划《纲要》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将成为区政府履行职能的依据,纳入到全市的规划体系当中。应加强本区与市发改、规划、土地部门的协调,涉及本区政府职能领域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应以本规划《纲要》为依据。各部门专项规划、街道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应与《纲要》相衔接。政府及各级部门要紧紧围绕规划目标、任务落实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规划宣传,开展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及时将规划实施情况向区委、区人大汇报,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通报,当形势和实施条件与预计发生严重偏离时,及时提出调整预案,报请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附件一:“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1.区属生产总值 亿元 132 350 21.5 预期性
2.三产结构   —— 0.1 :63.7:36.2 0:55:45 —— 导向性
3.财政总收入 亿元 21.28 65 25.5 导向性
4.地方级财政收入 亿元 4.51 15 27.2 导向性
5.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4.3 360 —— 预期性
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5.5 7 —— 导向性
7.累计引进内资 亿元 60 150 —— 导向性
8.工业总产值 亿元 310 680 17 导向性
9.商贸营业额 亿元 228 800 28.5 导向性
10.建成区占全区面积比重 % 57 ≥85 —— 导向性
11.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 ≤4 —— 预期性
12.常住人口 万人 67.1 90 —— 预期性
13.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12 —— 预期性
14.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 ≥90 —— 预期性
15.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95 —— 预期性
1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95 —— 预期性
17.建成区绿地率 % 36.5 ≥42 —— 预期性
18.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395 ≥25000 9 导向性
19.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 % —— ≥90 —— 预期性

  注:导向性指标是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类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附件二:“十一五”规划项目

  一、“十一五”市政设施规划项目

  市政基础设施:市建,公铁大桥、翔安隧道、成功大道、南山路、金湖路、枋湖北二路、仙岳路、五缘湾综合整治与开发;区建,湖边水库保护性开发、东苑路、宜宾路、寨上一号路、长浩路、安墩路、安岭路、薛岭南路、枋湖北路东段、枋湖东路北段、枋湖西路北段、枋湖西路南段、荣华路、双浦路、环卫基地外规划道路、后埔二、三、四号路、盐业路

  公园:全市性公园,仙岳公园、忠仑公园(市建)、水上公园(市建)、埭辽公园;区域性公园,薛岭山公园、虎头山公园、石头皮山公园、寨上公园、安兜公园;专类公园,园山公园(市建)、名人公园(市建);社区公园,高殿公园、小东山公园、墩上公园、穆厝公园

  环卫设施:城市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市级)、禾山岭下清洁楼等20座清洁楼、金尚路两侧公厕等22座公厕

  二、“十一五”城市化改造类规划项目

  成片改造:五缘湾片区,县后片区,湖边水库片区,五通-高林片区,高殿片区

  就地改造:卢厝、尚忠、安兜、穆厝、钟宅、泥金,枋湖、后埔、薛岭、塘边、湖里、后浦、寨上、马垅、小东山

  安置房建设:塘边安置小区、尚忠安置小区、卢厝安置小区、后埔安置小区、马山安置小区、集鑫安置小区、蔡塘安置小区、钟宅安置小区、高林安置小区

  三、“十一五”重大龙头产业项目

  工业:DELL二期、明达光电(火炬信息光电园)、太古飞机五期(航空工业城)

  研发:湖里高新技术园(含新兴产业育成中心及湖里创业园)

  商务:金山财富商务广场、五缘湾营运中心

  商贸:五缘湾特色商业街、SM商业城二期、闽台花卉育种与配送中心、食用菌展示和交易中心

  物流:闽台农产品集散中心、旗山物流园、闽台中心渔港

  旅游:五缘湾湿地公园、国际旅游客运码头、国际游艇码头、闽南古镇、海峡西岸旅游服务中心

  文体:湖里福隆体育公园(国家乒乓球南方训练基地)、乌石浦油画村、海天文化娱乐城

  卫生:金山医院

  四、“十一五”社会事业规划项目

  教育:小学,财政投入新建湖里实验小学、卢厝小学,小区配套翔鹭小学、祥店小学、墩上小学,财政投入扩建县后小学、康乐二小、江头中心小学;中学,财政投入新建枋湖中学、浦园中学,小区配套墩上中学,财政投入扩建禾山中学、湖里中学、金尚中学;少年宫,少体校

  文体:市级,海峡艺术中心、五缘湾游泳跳水综合馆、厦门市第二青少年宫;区级,湖里区文化体育中心、湖里区文化休闲中心广场

  卫生:公共卫生服务大楼、湖里医院二期

  其他:劳动力综合大厦、老年活动中心